欢迎关注《西部法制网》官方微信、哪里有呼声、那里就有我,
微信号xbfzw3721 迅速关注西部法制网微信号:xbfzw3721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最北部,东临浊浴河与三原县马额镇邵村隔河相望,南接新兴镇南社村,西邻新兴镇岩尧村,北倚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凉泉村。柏社村辖15个村民小组,808户3756人,可耕地7545.9亩。柏社村是三原县北界点,地势北高南低,海拔800米左右,属渭北黄土高原南部边沿区,距新兴镇政府4公里,距三原县城25公里,距省会西安60公里,三照公路(三原至照金)从村边绕过。村内设有小学,原柏社中学2010年10月与新兴中学合并。柏社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0世纪50年代兴建前咀子水库,使千百年的旱地变成水浇地,盛产小麦、玉米、红薯、豆类、谷子、荞麦、油菜。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柏社村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业,是三原县苹果和其他杂果重点产地。
古时,柏社是关中通往陕北、甘肃、宁夏的重要通道,是三原县的北门户,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近代革命时期,柏社村地处西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又是通往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马栏和革命圣地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八路军均在柏社村设有秘密交通站和联络点。一批爱国青年就是由此北上进入陕甘边区和延安。1932~1933年,,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火种,受他的影响,柏社及周边村一批青壮年参加了革命队伍。
【历史沿革】 柏社村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至今已有1600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曾是地区贸易发达的历史古镇。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北魏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村成为原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其位于寿丰寺西临,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散地,货栈鳞比栉次,现今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3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1992年柏社村重新设集市,农历3、6、9为集日,以牲畜交易最为兴盛,耀县、淳化、三原各地牛马猪羊到此交易,高峰时日上市牲畜千余头。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业和种植业。
【建置区划】 柏社村唐时隶属丰原乡,明英宗正统7年(1442年)隶属清河乡,明清设柏社里(中十里)辖刘王、义和、辛村。民国6年(1917),柏社村隶属心字区,区政府设在辛村(今新兴)。民国23年(1934)在柏社村设联保。,1949~1956年在柏社村设柏嵯区,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全县建立初级社、高级社,柏社村设管区。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柏社村设生产大队,下辖15个生产小队。1983年全县进行体制改革,改社队为乡(镇)、村,柏社村一分为三,为柏南村、柏社村、田尧村。2005年全县实行合村并村,将柏南村、田尧村并入柏社村,为新兴镇所辖。
【自然风貌】 柏社村地处三原北陲,村落外围台原地貌特色突出,植被良好,毗邻浊峪河、清峪河、嵯峨山等自然风景区,气候温和,为前咀子水库三原上游灌区,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村落内部环境优美静谧,村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街道干净卫生。5万余株高大繁茂的楸树和5万余株槐树遮天蔽日,5000亩果园位于村周边,形成了十分幽静的村落空间环境。整个村庄犹如隐藏在树林、果园之中,鸟语花香,显得古老而神秘。久居喧嚣闹市的都市人,在骄阳似火的夏季到这里避暑纳凉,观赏田园风光,采摘时令水果,饮茗弈棋,品尝农家饭菜,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夜宿古老的地坑窑,冬暖夏凉,怡然自得,另有一番乐趣。
【民俗风情】 柏社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三原、淳化、铜川市耀州区人口及文化,形成了自己古朴的民风民俗,饮食、婚嫁、丧葬、传统节日多有古风。饮食以面食为主,变化调剂,花样繁多,犹以手工细面、锅盔、烫面油饼别具特色。菜肴多以自己栽种的蔬菜或饲养的家畜、家禽为食料,绿色环保,作工精细,味道精美,营养丰富。柏社人喜食辣味,一日三餐饮桌上都离不开油泼辣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柏社村有着自己的民间文化习俗,逢年过节或庄稼人撞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最讲究唱大戏、吹锁呐、闹社火。明末柏社秦腔班社唱响关中北部,村内建有大戏楼。、席兴义、同智城等一批著名民间艺人。现今仍活跃着的秦腔自乐班,同现代广场舞、中老人健身操、相映成辉。柏社唢呐《百鸟朝凤》欢乐明快,婉转悠扬;《雁落沙滩》、《祭灵》苍凉悲壮。社火中狮舞龙灯、走马旱船生龙活虎,短小精彩;女工刺绣,堪称一绝。《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喜庆图案出神入化;亭阁木雕刀法娴熟,玲珑剔透,神态各异,《二十四孝》、《十大仙女》、《八仙过海》栩栩如生;柏社剪纸、面花、纸扎等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影响力,至今为人所称道。
【地窑民居】 走进柏社村,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居间建筑奇迹,那就是“进村不见村,见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树冠露三分”的地坑窑院。整个古村落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局部有少数靠崖式窑洞。具有鲜明的关中风貌特色和民居风格。地坑窑最大的特点是修建费用低,自然恒温,隔音性能好。目前柏社村保留有下沉式地坑窑780院,核心区集中分布比较完好的225院。至今仍有25户常年居住在地坑窑里,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留下的根基。
地坑窑,也叫“天井院”,俗称“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是中国民间创造的适合当地环境的一种特有建筑,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上古先民们穴居栖身的传承和发展。《诗经·大雅·绵》中“陶复陶穴”住宅就是地坑窑的营建和形式的写照。复,就是复道,即斜道下段门洞部分;穴,就是窑洞。建造时需先挖复道,后挖窑洞。有史记载地坑窑创始于陕西彬县,由周族先祖古公亶把这一技术带至周原。20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窑,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窑因此闻名中外。2010年10月“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暨论坛”在柏社村召开,同时完成了10座地坑窑院的规划建设设计,其中投资150万元,依照北京美术学院、北京服装设计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太原理工学院四校的建筑设计理念,完成了7院的修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网络媒体称为“天下地窑第一村”、“生态建筑博物馆”等赞誉。
柏社村的地坑窑是在平整的地面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凿挖若干孔窑洞,窑洞一般高4米,宽3米。坑院的大小和窑洞的多少,因经济、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定,一般6~10孔,最多的可达16孔。院和窑洞的方向依通风、采光、朝向等地势条件不同各异。地坑窑洞的出路,一般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洞,往上挖成斜坡,渐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在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起高1米左右的墙,可防人畜失足落入院内,也可防雨水灌入,窑顶的平地经常用石滚碾轧,即可防止雨水下浸,又让雨水排放通畅,通常还可作为碾打和凉晒粮食的场地。院内在偏角挖一个容量大小不一的旱井,俗称渗井,让院内的雨水排入慢慢渗入地下。在门洞窑旁挖一个侧窑,向下打井取水,或建一个水窑,收集窑顶雨水,供人畜饮用。
柏社村的地坑窑在建造中,无须建筑师设计,其建造工艺极少见诸文字记载,基本上是靠工匠们口口相传,建筑过程涉及风水先生、土工、民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当,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建筑前要根据阴阳八卦的八个方位确定所新建地坑窑的4个正面朝向。柏社村民大都信奉传统的“风水流脉”,依照后有靠山,前不蹬空的选址原则,定制地坑窑的主朝向,以传统的八卦方位,东西南北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窑内陈设,则依生活、卫生、风俗、贫富等习性差异,或简或繁,或多或少,或传统或现代,因人因家而定。可以说,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春种秋收,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高堂弄饴,繁衍生息,此一院皆可矣。柏社村大部分地坑窑进行了美化、绿化,修建挑水檐,布上青瓦或红瓦,栽植果树,春来,花开满院,蜂飞蝶舞;夏日,荫翳蔽日,纳凉避暑;秋时,果满树、粮油仓;冬季,室外寒风凛冽,窑内温暖舒适。营造了地坑窑舒适、幽静、美观的居住环境。
【胡同古道、古藉遗址】 胡同意为窄街长巷。柏社的胡同古道深约6~10米,窄而狭长弯曲不直,长约4.5公里。胡同古道是古代柏社人抵御外敌入侵,修建的防御工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是古代军事咽喉要地。后来,村民在胡同两侧修建窑洞居住。柏社村文化古迹遗址资源丰富,现今保存完好的有南堡老城遗址、菩萨庙遗址、南堡涝池遗址、书房门遗址和车马店遗址;柏社老堡子沟旧址、土神洞、佛洞、猪市沟和槐沟旧址;寿丰寺遗址、清潘同氏烈女碑、柏社镇古镇记事碑、平和寺旧址和双龙寺旧址;南堡新城遗址和无量庙遗址、戏楼遗址、马王庙遗址、娘娘庙遗址、古城堡遗址、商业街旧址和古民居三条;文化层灰坑遗址、兵车古道遗址和石雕遗址、古柏遗址、古槐旧址,现存古槐三株。这些遗址见证了柏社村昔日的辉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旅游开发】 柏社村地坑窑院是一处典型的原生建筑群。作为古老而特殊的人居方式,积淀了丰富的建筑、历史、人文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重要的人居文化基因,丰富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保护遗产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柏社村的明清古建筑、古庙宇、胡同古道建筑等多样的建筑类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柏社村也是三原红色旅游大景区的一个重要节点。三原县已将柏社村确定为下沉式窑院国家级历史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区。在保护和传承传统人居文化基因的同时,通过生土建筑技术与传统营建智慧的融合(卫生间、通风、采光、安全),使下沉式窑洞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生活舒适度,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渭北高原民俗文化体验地。
2008年3月,三原县对柏社村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完整、详实的现状图测绘,大到每一孔窑,小到每一株树,都能清晰确切的反映在现状图上。同时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柏社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作为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规划设计,2009年5月形成《三原县柏社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中央美院著名教授张绮曼曾多次带领专家学者亲临柏社村,探索地窑的保护与开发,她认为,地窑的原生态、环保、低碳是眼下最流行的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2014年柏社村开始实施全长850米,现状宽度25米入村道路的整治建设,采用改性黄土材料铺砌,拟建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采用青石铺砌。修建村窑区小道,面积15000平方米,采用改性黄土材料铺砌。修复原有雨、污水排放涝池。打造胡同古道文化,修复全长350米,现状宽度8~10米的胡同古道,采用改性黄土材料铺砌。
三原县已制定2014~2016年柏社村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实施方案,计划投资3570万元,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北部示范区,选择村落北部空间相对独立完整且包含独特历史文化要素的片区进行示范修复,初步形成柏社村地坑窑特色风貌的展示示范区。第二阶段中部服务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及乡村体验旅游休闲场所。包括修复明清商业古街和东西民俗商业步行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形成秦绣、面花、剪纸、纸扎、木雕、风味小吃、瓜果、蜂蜜、挂面等特色产品;开展唢呐、社火、秦腔自乐班等娱乐活动;扩大古村落的接待能力,配套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服务设施,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结合起来。第三阶段南部核心区,完善整体空间格局构架,形成独具地坑窑风貌特色的生态村落。,,弘扬革命传统教育。
2013年9月16日,国家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柏社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2014年3月10日,国家住建部、,柏社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8月7日,三原县文物旅游局、西安摄影家协会、陕户外运动协会百余名摄影家走进柏社村共同举办了主题为“走进魅力三原,体验风土民情”大型乡村旅游推介活动。
柏社村声名鹊起,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省内外游客科考、观光、休闲、自驾旅游的度假胜地,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路线:
1、从三原县城出发沿三照公路北行25公里途径新兴镇到柏社村。
2、沿西黄高速行至三原服务站(新兴)下高速走三照公路10公里到柏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