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云寺位于榆阳区东南6公里的青云乡青云山上,青云山的地貌特征颇为神奇:山体突兀挺拔,自然向南延伸,与南侧的小山连为一体,山下穿境而过的青云河则呈S型环抱,宛若乾坤八卦图。从远处眺望,青云山就如一只匍匐前行的大神鳌在探头汲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山环水绕,灵气四溢的青云山。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青云寺观,就端坐于这只“神鳌”的脊背上。相传,青云山最早被称为骟马川,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微服巡访榆林时,在榆林城南门口被几个泼皮无赖围斗,幸好遇到骟马川农民王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武宗解了围。武宗皇帝因王勋救驾有功,封王为“救驾总兵”,并赐建府第,同时由朝廷拨款修建寺庙,以彰其德。
多年后的一个夏天,骟马川大旱,村民们祈求天降甘露,说也神奇,瞬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后村民在寺庙旁边发现了一尊真武祖师的塑像,于是村民们惊喜,认为是老天降福于此地,便将祖师爷的塑像搬回山上的寺庙,日日烧香,虔诚供奉,而祖师爷也频频显灵,骟马川的小山上常常青云飘飘,后来人们就把骟马川改为了青云山。
青云山寺观在民国时期得到全面扩建。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国民革命军86师进驻榆林,在师长井岳秀、旅长姜战奎等人的倡导下,重修扩建,、陕西著名教育家李业址先生、陕西著名水利学专家李仪址先生、陕西美术学院院长王余军先生规划设计,于民国八年(1919年)开工建设,民国二十一年(1932)竣工,工程历时十三年,花费银元13万之多。形成了占地面积40余亩,上下16院,殿堂50多座,住房100多间,集道教、与儒教于一体的大型寺观。堪称“榆溪胜境”。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马占山、邓宝珊等人驻榆期间,也经常到此拜佛诵经,祈求百姓安定。
青云山寺观建筑群坐北朝南,随山就势,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对称。东为道教建筑,西为建筑。整个寺院建筑呈“東”字形。由南向北,渐次升高。寺观内有殿堂厅阁289间,大小神像两千多尊,彩绘壁画一千多幅,石刻石碑石雕两千多件,钟鼓楼3对,木牌楼两座,戏台一座,清风楼一座,万佛塔一座。整个寺观建筑风格气势磅礴,庄严肃穆,为陕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建筑群。
东侧的青云观,以祖师殿为轴心,前后殿宇共分三进,每进又分三院,三排并列,九院相通,寓意“三三出俗,九九成真。”青云观的前院内有五海龙王、三云霄娘娘等;二进院内有福、禄、财、喜、运诸神和十大名医、三义庙、东岳大帝、七十二司等。其中,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五脏六腑殿,供奉着人体的心、肝、脾、肺、肾等十一位神灵。据说那位香客如果觉得自己哪儿不舒服了,拜祭一下相应的神灵就可以恢复健康。这说明中国民间早已把人体的器官看做是有生命的神灵,要用虔诚之心来善待。
青云观的三进院内有三皇殿、日月光殿、玉皇阁等。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宗教投射,反映在道观建筑中,中国民间的诸神在其中各得其所,安然相处。此观以“全神庙”而著称,凡中国民间能想到的各路神仙都齐聚此地,在这里能找到对应位置,使诸神“集体办公”,极大地方便了祈求神灵保佑的普通民众。堪称全国之最。
西侧的青云寺,有着相对独立与规整的建筑格局。寺为三进院,最前是一座具有仿欧式建筑风格的讲经堂,大雄宝殿在中间院落,它是青云寺中最大的殿堂,结构宏伟,彩绘壁雕十分精致。大雄宝殿后一进院落建有藏经阁,再后面就是青云塔了。
清风楼是青云山寺观的最高建筑。青云观与青云寺虽说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布局,但设计者巧妙地利用“清风楼”这一建筑有效地绾结了二者。登上这座楼,青云山寺观全貌一览无余:东面的青云观结构紧凑、殿宇参差;西面的青云寺结构疏朗、建筑规整。
道教也好,也罢,均寄寓着人们对当下的美好祈求,满足着不同信仰人们的心理。在青云寺观漫步则有“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寓意,如果想“青云直上”那一定要去攀登寺观正前方267层台阶的神路,如果想“独占鳌头”那一定去登登南边的小山。
青云山寺观每年农历四月八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届时欢迎各地的香客游人来此,拜佛烧香,游览祈愿。
小贴士
门票:无
开放时间:08:00——18:00。
自驾:榆林长途汽车南站出发——榆阳中路——上郡北路——S302——青云寺全程约6.0公里,15分钟左右车程。
乘车:榆林长途汽车南站乘9路公交车可直达,在青云中学站下车后步行至青云寺。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青云乡青云山。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