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时,莫名有了一种压力感。如果「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的俗丽说法能够成立,那么在整部诗里,这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就得占去十之一二了。
记得不是哪家市政单位的办公地,工作日的清晨,树影弥漫。
前几天翻开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起首一篇《苏州烟雨记》,光是篇名就足以引人遐思。
文章从上海到苏州的旅途写起,神经敏感且无时不惦记着家国兴衰、个人欲望的作者,先是「吐槽」了一番同行女学生「丰肥的肉体」与「烂熟的青春」,后又在遂园喝茶咬瓜子的太太小姐们身上,见出了人悠悠的生活之态,与的悲壮之美。
这篇有着美丽标题的文章没有写完,作者因病撂下了笔。除了小说上开「沉沦」之风气,郁达夫的游记与古体诗,一向风评甚佳,而《故都的秋》更是被教科书「封印」 在了举国学子的烂熟青春中。
可惜这篇苏州的烟雨记录,却气韵不足,读之索然,未必不是被这座城给「吓住」了。
苏州老城区,古寺宝塔,街边行人。
不足三日的苏州之行,肇始于一句「去江南走走」的戏言,短暂而匆促。古城、江南,自然不敢造次妄言,还好随流水而去的,是自己的时光。
这「悠悠的碧落」啊。
一·仲春雨
才到无锡机场,烟雨早至。空气清冷,但不通透,一路车行至同里,工业园区,东方之门……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镇民宿窗外,雨不停。
二·古镇乘
烟雨中的同里古镇,车流不息。真的是车,不是船。倒是能看得出,边边角角的路,轻佻婀娜的桥,应该都是老的。不然,没有穿梭代步的摩托车、电瓶车,担菜的篮子、游人的行李,都会拖死个人吧。
同里古镇,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其实实在是被翻版复刻太多次的缘故。
枕河人家,桥上人。
三·庭前石
水乡古镇,风物宜人,就算烟雨变豪雨,也不失流连之乐。可惜民宿失之过于亲民,本想枕河听雨,却原来竟是别院中的别院,住到了真正的民宅群落中。
谈不上有多别致,高峰期的普通民宿,自然抵不回房价。庭前碎石铺路,被烟雨淋漓一番,湿气飘散,登堂入室,令人烦躁,不得不连灌几杯热茶,稍稍舒缓。
水洗的碎石路。
内景一角。
四·白墙藤
前日的一场雨,到第二日已不见踪影。水乡古镇之美,需要脑中自带延时功能,细细过滤,慢慢品味。行至水尽处,坐看人潮涌,欸乃一声的乌篷船,还是留给金发碧眼的朋友们尝鲜吧。倒是不知青藤白墙下,走过了几代人。
防水还是要靠塑料棚。
因为住得深,离烟火气近,往同里古镇游览中心区时,要经过一道长长的白墙。这一段路,人少时,恍然间会有穿越之感。白墙甚高,非二三人徒手可翻越之。墙上开有硕大的高窗,藤蔓覆盖,不知年岁。
青藤白墙。
女学早变民宿。
来同里,水乡之外,最著名的景点就是退思园。退思二字,谦逊孤高,相得益彰,园中风景也有同类之气。可能是因为马上就要见到举世闻名的拙政园、狮子林吧,退思园匆匆一游,浮光掠影,一直心不在焉。游人这般如织,不如把精神头留到苏州古城,白墙下的偶尔清冷,才得人意。
退思园门。
离开古镇前,在白墙一侧的酒家午餐。到二楼观景时,更见墙内墙外景致的不同,突然意识到,这白墙不就是退思园的一段外墙吗?
古镇巍巍,退而思之。
高窗边。
五·学士猫
我家不养宠物,小孩子难免更爱别家萌宠。苏州学士街,住着一只叫做半爷的花猫,我们恰巧做了它的房客。
半爷早被去势,不知是否因此得名。
半爷还有个朋友,名为空空。我们到访时,空空刚生下三只有萌动天下之能的猫仔。三只小猫仔各有性格,其中一只特别顽皮,动辄挥舞幼爪,强装「虎爷」。
睡做一团的三只小猫。
六·诚品店
半爷的民宿就开在苏州城区路边,榻榻米阁楼,夜里也不觉得吵。走到路头,坐上地铁,不知不觉间穿越东方之门「大秋裤」,就来到金鸡湖另一侧,遇见了诚品书店。
在这个精品书店越来越多,设计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的时代,「诚品时光」是否已褪色?
采集是个好包装。
书山有阶梯。
答案是,我们在负一层的「苏州采集」,就耗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等到登上苏州诚品宽阔而悠长的阶梯时,苏州的夜已经深了。
诚品的书事和建筑,只好在《诚品时光》这本官宣读物中慢慢体会了,「苏州采集」的沉浸感,其实已经说明了这家书店的过去与未来。
木心在穹顶之上。
苏州诚品。
七·狮子林
拙政园自然是美,但印象太过零碎。太多的游客,太多的典故……先说狮子林。
苏州园林。
苏州博物馆的队太长,狮子林的石头太滑。乾隆爷的品味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对狮子林的爱,着实屈煞了这片山石园林。这里当然是儿童的乐园,从元代就立于此的一脉山石,曲径通幽、旁逸斜出……
恕我实难用文字形容,钻低爬高之时,倒是想起《千高原》中所言的「块茎」思想,混混沌沌,不知何处,万千纵横,不知所往。
乾隆爷的趣。
当然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有风流倜傥的乾隆爷。想必也曾在此寻得不少「野趣」吧。戏说清宫戏,真是害人不浅。
八·苏博园
苏州博物馆的馆藏丰俭如何,我没资格评述,但建筑之名、之美,肯定是门口「长龙」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幅山水画。
苏博的走廊。
据说贝聿铭是地道苏州人,8岁前就生活在乾隆爷「念念不忘」的狮子林中。而苏博自然也被认为是,这位建筑大师人生中的一次必然的「回响」。
对建筑,我也没什么资格评论。拍不到无人的苏州博物馆,也想象不出在苏州园林中度过的童年,是何种模样。王澍评论苏博设计时,说贝聿铭「骨子里还是人」。其实建筑师们骨子里都是「世界人」,不然这建筑是立不起来的。
九·天国秋
短暂的苏州行,也不都遂人意。干燥的天气,刺目的阳光,不时而至的冷风,春的另一面,泠冽与不耐。实在游不动的时候,蹲在拙政园门口,发了一会儿呆。迎面而来的景象,却久久不能忘怀。
春日秋意浓。
《天国之秋》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精妙之处不可言说,可惜一直没有读完。而忠王李秀成对拙政园的「占有」,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就算乾隆皇帝也得甘拜下风。
人们来到姑苏城的时候,是春天。天国和它的忠王,却被永远定格在了秋天。
流水外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旅人,没有耐性又害怕错过,一知半解却又轻视攻略。从苏州回来很久,看营销号的时候,才想起以前读得最仔细的苏州文章,应该是余秋雨的《白发苏州》。
苏州老城没有高楼,保护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借景设计。
当我在一本盗版的《文化苦旅》上,读到这个别扭的标题时,还不知道作者此后会有那么多的「文外事」。如今重读此文,自然收获寥寥,但苏州的「白发」形象,却也影响深久。如今,最酷的苏州,是不是在路内的「追寻三部曲」中呢?
我不知道。
最后一天要离开苏州时,打车从苏博返回驻地收拾行囊。阳光明媚,春树萌生。车过干将路,两旁的树影,不斑不驳,柔柔地打在车窗上。当时没有言语,也不想问司机这是什么树,后来查到,应是苏州「市树」香樟。
这刻光影,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