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那些“低技术高智慧”的生态建筑盘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dayu张云龙,欢迎关注!


生态建筑的定义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种物质能源有序的循环使用,从而获得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建筑环境,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今天分析生态节能建筑,我们不直接从建筑物理(光、温度、湿度、风、雨水收集等)的层面分析,而从建筑智慧的角度,分析和讨论那些为生态建筑作出卓绝贡献的建筑师们,看看他们的生态智慧都是如何思考的。


题目给出的是低技术,这里我先来解释一下,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生态建筑可分为高技术,适宜技术和低技术三个内容。


关于这个题目首先要搞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教科书上的“高技派”建筑大师过于标签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高技派”尖兵,罗杰斯说:“我们对科技有极大的兴趣,但它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同样,福斯特也认为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断,而不是论其先进与否。他曾说:“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可能性的一种手段,高技术同样关注砖瓦砾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


左图:汇丰银行大厦        右图:弗雷尤斯专科学校


福斯特的建筑作品既有被认为是“世界最昂贵建筑”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采用了最先进的航天材料,也有较低成本的法国弗雷尤斯专科学校,其借鉴了伊斯兰建筑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采用蓄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的混凝土结构,用一个“太阳能烟囱”组织起来高效率的自然通风。这就是适宜技术,也是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


第二:这篇文章更加倾向于低技术而有想法、有思考、有创意的建筑作品。文章中也有高技术的体现,但是,我们更倾向于讨论作品中体现出的建筑智慧。


文章重点讨论了几位在生态节能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建筑师,如托马斯.赫尔佐格,福斯特,皮亚诺,柯里亚,同时,着重介绍了生态建筑中覆土建筑的一些代表作品。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开启生态建筑的智慧之旅吧。


1

托马斯•赫尔佐格

这个部分知识量很大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生态建筑大师,看了他的案例,可以感觉到好的设计出发点都是在解决问题。托马斯•赫尔佐格说: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和阳光,其真正的目标是为了节省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

 

赫尔佐格的生态节能策略:

1.缓冲空间的营造

 2.采光与遮阳的协调

3.自然通风的组织


赫尔佐格这段内容有点长,慢慢理解阅读,知识量很多!很多!很多!


1

缓冲空间的营造



一、中庭空间的营造(中庭、边庭)


托马斯认为解决中庭中玻璃屋顶夏天过热现象,需要有足够的空间高度以形成足够的温差来产生带走热量的空气流。


代表案例:霍次大街住宅


冬季白天,夏季白天,有风的夏日(自左向右)

冬季夜晚,夏季夜晚,有风冬季夜晚(自左向右)


中庭在夏季热量能够透过大厅屋顶上的开口排出室外,同时凉爽的空气从底层进入,以保证建筑能在夜里冷却下来。中庭空间发挥了良好的热缓冲的作用,从而使住宅空间的热环境相对稳定。


补充知识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的热缓冲边庭


建筑南向有个体积较大的绿化中庭,其物理功能内涵较之位于传统建筑内心的中庭要丰富。中庭南侧为全玻璃外墙,上部开设了天窗,从而利用中厅顶部反射装饰板,保证开敞办公室的自然光利用。


研究院办公楼边庭

夏天边庭内气流流动


在夏天,中庭南窗的百页遮阳板系统能遮蔽直射的阳光,使中庭成为巨大的凉棚。

冬天边庭内气流流动

在冬季,中庭是全封闭的大暖房,在“温室作用”下成为大开间办公环境的热缓冲层,改善了办公室热环境并节省供暖能耗。


过渡季节边庭内气流流动


在过渡季节,它是个开敞空间,室内外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有效的改善了微气候。


过渡空间可以起到这么?的缓冲温度的作用,你get到了吗?再给你看一下雷登斯堡住宅前面的花园。在下面通风的章节有详细介绍。



二、辅助空间的营造




赫尔佐格把使用频率较少的辅助空间置于北向,用保温良好的材料形成封闭空间。这样的缓冲空间即遮挡北来的寒风侵袭,也因分时供能而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


代表案例:青年教育中心


在平面布局中,经常使用的客房空间置于南向,而辅助的卫浴和整个建筑的循环设备系统布置在北向,仅在使用时快速升温即可。


青年教育中心

教育中心剖立面(高处的体块是辅助空间)


三、“温度洋葱”的措施


按照不同的使用温度要求,把不同使用空间从内向外依次布置。通过设置具有梯度的空间,达到最大限度的节能。


代表案例:Pfalz别墅


将需要保持较高温度的洗澡间置于建筑最深处,其它空间依次布置,最外层设置太阳房作为室外温度缓冲空间,以保证温度稳定。



2

采光与遮阳的协调


当前大体量建筑大量使用人工光源,忽视自然光,而生态建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不仅节约能源,也满足使用者心理和生理的要求。但自然光过多热量就会伴随引入,因此,协调采光和遮阳是关键,赫尔佐格有两种策略:利用北向光线、南向采光与遮阳转换。


一、北向光线的应用


北向光线属于漫射光,带有太阳热量较少,在赫尔佐格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常用手法是通过反射作用把北向光线均匀引入室内。


代表案例:汉诺威26号展厅


汉诺威26号展厅外观

展厅结构图

展厅北向光线草图(注意上图左上角的分析

展厅光线分析图


为了给高大展览空间提供有质量的均匀照明,光线通过大面积北向天窗上的百叶,折射到展馆室内屋顶上巨大“反射板”而引入到更远的公共区域,从而使光线均匀分布。

补充知识:福斯特设计的剑桥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利用北向光线,在第六章节的第2部分重点讲述了此建筑。

法学院剖面图


二、采光与遮阳的转换


南向采光设计了可调节装置,当光弱时将顶光反射到室内,当光强时构件则转到垂直方向,从而提供遮阳措施,设计十分巧妙!


代表案例:建筑工业养老金基金会扩建项目


建筑工业养老金基金会扩建项目


南向采光的遮阳构件

南向太阳光直射容易造成室内眩光,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如何遮挡太阳直射光线;第二:如何将太阳光线引入建筑深处。赫尔佐格通过一个遮阳构件巧妙解决问题,下面我们看一下此神物的工作原理!

大小镰刀构造示意图


“大小镰刀”工作原理:


两个联动的镰刀形遮阳构件,镰刀形构件上有反光板,设计非常精妙。上面的镰刀略大,是遮阳的主要构件。大镰刀通过连轴固定在支撑杆件,可以围绕固定轴旋转。小镰刀有两个固定点,尾部与大镰刀通过连轴连接,中部固定在下面的连杆上,连杆固定在支撑杆件上并可沿着杆件方向作上下的,连杆的动力是电控的马达。


大小镰刀工作的两种情况如下:


第一种情况:中午光线过于强烈的时候


太阳光线强时大小镰刀工作原理


马达驱动连杆向下运动,小镰刀头部随之向下移动,而尾部呈前推的状态,推动大镰刀尾部前移,最终竖直。直射太阳光线中有可能影响到室内办公环境的部分,被大镰刀有效遮蔽,而其余光线则被大镰刀尾部的表面抛光的小型反射器和小镰刀反射到天花板上的铝合金反光板上,进而反射到办公空间。


第二种情况:太阳光线弱的时候


光线弱时镰刀工作原理及实景照片


光线不足的时候,马达驱动连杆向上运动,小镰刀头部随之上推尾部后拉,拉动大镰刀下旋,并最终与小镰刀折叠成水平状态。此时,一方面,构件本身遮阳效果简直最小,而且可以将太阳光线反射到天花板,完全做到了在有效遮挡可造成眩光的太阳直射光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


知识点补充:北向采光构件构造说明



北侧反光系统构件示意图


北侧天光光源实际上是最为稳定和最佳的光源系统。例如,艺术画室均以北侧天光或者北侧自然光照明为首选。为了延长利用自然光的时间,建筑师在建筑的北侧也设计了简易的固定反光系统。


3

自然通风的组织



自然通风是在满足建筑换气量的同时并不增加额外能耗而使建筑降温,从而提高室内舒适度。相对于机械通风和制冷,自然通风具有方便、清洁的优点,但也具有低效的缺陷。一般把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作为必要补充相结合。


接下来开始高能探索,自然通风的三种方式!


一、一般建筑的“热压通风”


小体量建筑的自然通风直接利用外窗进行空气交换的方式。同时,也有利用内部空间的热量不同,即热压通风而进行的通风设计(热压通风:由于空间内不同的温度而产生了热空气向冷空气流动的现象)。


雷根斯堡住宅模型


代表作品:雷根斯堡住宅


在雷根斯堡住宅中,南向的玻璃温室,在冬季,发挥白天收集储存热量,晚上释放热量,起到阻隔室外寒气的缓冲作用。在夏季,气流则因下部空气受热升温而向北侧上部出气口运动,并把室内多余的热量带走。


二、大厅型空间的“文丘里效应”(风压通风)


大体量的建筑空间仅靠热压通风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更好的自然通风,常会用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一起发挥作用。


文丘里效应:在大空间出风口的上部设置阻流式封盖板,其可以遮挡保护出风口,还由于其高出通风口一定距离,且设计成中间下部凸出的形式,形成文丘里效应(气流从开阔处进入狭窄渠道后速度骤然增加的现象)而极大促进室内空气流出。另外,在大厅空间进风口一般在建筑下部。


代表作品:汉诺威26号大厅


屋顶的“文丘里”帽

建筑通风示意图


断面形状和坡起的造型具备很好的拔风效果,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立面4.7米设置了通风口,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均匀散布,经加热上升到屋脊处排出,屋脊的通风口设有可开启折板,根据风向调整角度,确保有效通风。此举(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通风概念)使建筑在空调方面的投资节省了50%。


三、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通风


由于具有足够的高度,在贯穿全楼的竖井中很容易形成空气压力差,即“烟囱效应”。


代表案例:OBAG管理大楼


房间的空气交换通过立面自然通风,新鲜空气经过室内使用后加热进入竖井排出室外。这种措施高效且不消耗能源。


2

诺曼·福斯特


诺曼·福斯特认为建筑作为空间的建构和场所的确立,不应仅停留在满足人的物理意义的舒适度上,而应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以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审美取向等。从伦敦市政厅可以看出他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现代技术利用和审美取向的转变,其生态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新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完美体现。


具体归纳为三方面:


1.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的要求);

2.尽可能最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3.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


代表作品:伦敦市政厅


它是一座贴切大自然的建筑,也是一座节能建筑。同时,还是模仿海螺造型的仿生建筑。外形大胆,颠覆传统建筑美学的平衡性。



建筑外形为倾斜的螺旋状圆形玻璃体,由下至上向南倾斜31度。构成一个通透、新颖的外部特征。一方面它象征着政府的透明性、民主性及可亲近性。另一方面是对环保的考虑。建筑南倾使其受太阳光照的面积减少,保持大厦内部温度,降低能耗。


另外,建筑向南倾斜,北面投下的阴影区面积也减小了,使得北侧的人行道尽可能多地得到阳光。南倾的造型是现代技术的力量和技术美学的取向,而弧面的曲率是通过太阳光线的分析求得,出挑形成阴影也加速了空气的流通,改善了通风条件。


南倾光照分析图

由于靠近河边,地下水位较高,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整个建筑的制冷系统采用地下冷水系统,通过积水池收集地下渗水供大楼使用,因此不需附加的冷源热源,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了75%的能耗。



3

柯里亚

作为第三世界的建筑师,柯里亚认为:“在印度,建筑的概念绝不能只由结构和功能来决定,还必须尊重气候”,他注重研究当地气候,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为解决干热气候建筑遮阳和通风,柯里亚提出“开敞空间”和“管式空间”两个命题,既解决干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又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气候控制形式”理念的策略

理念一:开敞空间

理念二:管式住宅

理念三:遮阳格架


1

开敞空间(Open-to-sky space)



柯里亚执着于有阴影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干热地区公共活动的信念。他指出,在炎热的孟买70%的活动在户外进行,而每年季风季节仅三个月,所以“开敞空间”有室内空间一半的功能,与室内空间互补。


代表作品:a:甘地纪念馆


甘地纪念馆(1963年)实质由一组严谨有序的空间场组成,无疑是伊斯兰清真中,大面积水体化开敞空间的历史传承。甘地纪念博物馆署长的水平轮廓线,网格上建筑单元的自然生长,灵活的平面布置,空间的渗透与穿插,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



b:巴汶艺术中心


位于印度中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温润。在这个建筑中,柯里亚利用庭院作为调节气候的手段,这种露天空间是柯里亚建筑广泛运用的建筑主题。庭院中的阴凉为人们提供了一人的室外活动场所,另外,艺术中心是覆土掩体建筑,屋顶平台种植绿色植物,是覆土建筑创造微气候的典型案例。


从入口大平台处向下看


建筑为单层,平台和庭院从入口到湖边是顺随山势逐级下沉递减的,围绕着三个庭院(喷泉庭院、安塔朗庭院、部落艺术博物馆庭院)展开,拥有大面积的平台,朝向湖水的方向展开。三个庭院是相通的,非常有利于空气流动。把花园平台和下沉庭院联系起来,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同时,还创造了宜人的小气候。


2

管式空间(pipe architecture)


定义: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狭长的住宅模式,在保证高密度建设条件下,给用户尽可能大的生活空间。由于管式住宅以两道延伸的剪力墙作为承重结构,所以造价非常低。


特征:管式住宅与“开敞空间”概念完全相反。住宅狭窄,12英尺宽,全坡屋面,内部剖面构成奇妙的通风口,房子围绕着一个几乎漏天的院落。显然,内向的形态在于将住宅封闭,形成内部屏蔽空间以挡住光线照射。


白天空气流动

夜晚空气流动

管式住宅平面

典型组群草图


设计构思:将住宅剖面设计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其剖面形式为热空气热空气顺斜坡屋顶上升,从顶部的通风口将热空气带走,下部继续吸入新鲜空气,形成空气对流,建立起室内自然通风系统,室内风量大小可通过调节百叶窗来控制。管式住宅实际上就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


代表作品:

a:帕里克哈住宅


帕里克哈住宅是管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是“形式追随气候”理论的经典演绎。


住宅模型


帕里克哈住宅中有两个不同的“管式”剖面,分别夏天和冬天而设计,并结合在一个住宅内,是两个不同的金字塔形剖面。一个是具有宽大基座和窄小屋厦的剖面,作为夏天剖面形式,其封闭的住宅位于较高位置。另一个冬天剖面形式,将金字塔倒转过来,住宅面向顶部的阶梯式屋面,辅以遮阳的格架。


住宅平面图(红色夏季使用,蓝色冬季使用,灰色服务空间,建筑模仿传统建筑“红宫”,在不同季节选择居住不同的使用空间。)

夏季剖面

夏季空气流动


建筑剖面呈钝三角形,热空气通过断面逐渐减小的顶棚上升,并最后通过通风口排到室外。既解决了当地平均风速低,室内通风量不足的问题,又尽可能地减少建筑门窗的使用量。



冬季剖面

冬季空气流动


冬季的剖面形式,是将金字塔倒过来,住宅面向顶部的阶梯式屋面,覆以遮阳的格架,有效利用中午阳光采暖。


b:干城章嘉公寓大楼


柯里亚在1983年完成的孟买市28层的公寓大楼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建筑平面21x21米,高85米。主导风来自西边阿拉伯海,因而各单元需朝西。但朝西有不利因素,如午后烈日、季节风等。




为解决此矛盾,在居住单元与外界之间,创造了缓冲地带,建了一个双倍于居住层高的露台花园。在白天,这些布置在东边或西边的花园,是主要的“生活空间”。这种贯通东西的单元保证了每户都有穿堂风,且便于观赏两个主要风景面。


补充知识点: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办公楼西晒缓冲空间:片墙、格架、遮阳板。


3

遮阳策略



柯里亚把悬挑在碎石住宅上的遮阳架用到其它建筑类型,如小型底层综合楼。


代表案例:ECIL总部大厦遮阳设计


大厦的设计难度在于把局部的格架与主体形式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连接起来。柯里亚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在建筑和生态两方面都获得最佳结合的实例。


格架的遮阳效果



4

伦佐皮亚诺

皮亚诺主张用技术实现建筑的生态环保,降低能耗和污染。他说:“建筑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第二自然,应重视其可持续性。谈到建筑可持续性,意味着建筑师应理解自然,把握生态的技术观,并重视空间中无形元素的技术处理以及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

1

建筑的生态技术观


皮亚诺往往被视为“软高技”的最重要阐释者,事实上,皮亚诺的高技手法总是含蓄内敛的,而且愈是晚期,文化中心是皮亚诺的软高技杰作,人们甚至已经很难从中发现高技派的影子。在吉巴欧文化中心的设计中,他把自然的技术移植到建筑当中,并贯彻始终。


代表作品:吉巴欧文化中心


在吉巴欧文化中心,皮亚诺根据当地传统棚屋“容器”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编织”的构筑模式,巧妙地将竹篓式的造型与自然通风结合。



这个文化中心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通风系统的创造性组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神奇的建筑具体是用的什么策略!


a:双层表皮系统


双层表皮系统形成单元体通风设计的核心。作为单元体的“外墙”,双层表皮构造主要由弯曲的外部肋板层和垂直的内部肋板层构成,这一构造方式能让空气在两层肋板结构间直接、自由地流通。



设在外部肋板层的开口用于导入来自海洋的信风或其他气流,设在内部的天窗则用于调节气流大小。


b:差异分布的水平板条




顶部和底部的水平板条间距较大,外凸的中部的水平板条间距则较小。底部的水平条板间距相对较大使得气流可以水平通过;中部的密集的板条排布迫使水平流动受阻的空气在两层肋板之间上升;而顶部板条相对较大的间距使空气能够较顺利地水平向流动,由此形成低气压,对两层肋板之间的空气产生抽拔效果。


c:灵活的百叶窗设置



内层的垂直肋板上安装有水平的百叶窗。上部靠近屋顶的百叶窗被设计为固定打开的,以平衡维持室内外的空气压力差,避免屋顶被室内的高气压托起。而位于底部的百叶窗则设计成可调节的,其开闭可根据风力调节由电脑来控制。


d:独特的屋顶处理



主体部分的屋顶被设计为双层,两层屋顶之间的空气层有助于减少室外太阳辐射和热空气对室内的影响。覆盖在屋顶上的铝复合板间隔分布,提供空气流动必须的空隙。庭院上方的屋顶也由带孔洞的铝复合板组成,允许气流通过。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外层屋顶上方空气温度达到50℃时,内层屋顶上方只有约30℃。


开始总结一下通风系统的精华部分


被动式通风系统,在不同风力情况下的通风情况分析(信风、微风、飓风),分析说明如下:


当有主导信风吹过时(通常情况),各部位的百叶窗打开(其开启程度受控制,通过改变风速来控制通风总量),自然风穿过双层表皮系统“外墙”水平板条进入单元体,再经由单元体和走廊之间隔墙上的百叶窗进入走廊,最后通过庭院屋顶上的孔洞排出。


风力非常微弱时,自然通风主要依靠空气对流进行,单元体内的热空气沿着被设计成倾斜的屋顶上升,并从墙顶部的固定式百叶窗排出,而另一股位于“外墙”双层表皮系统之间的上升热气流也通过吸力促使空气向上经过这些百叶窗的位置来加强室内热空气的抽拔效果。



风力较强时,安装在单元体屋顶下方的感应装置会自动关闭所有位于底部的百叶窗,从而阻止强风穿过建筑。而当从海上吹来的风为飓风时,屋顶下方会形成一个低气压,空气将通过顶部的百叶窗被迅速吸出单元体,从而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防止建筑被破坏。


2

建筑中植物要素的交融互动


生态环境的建立是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领域。皮亚诺几十年来的设计中,植物一直是他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外部景观化,内部植被化”是其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


代表作品: 伦佐.皮亚诺的工作室



植物在建筑入口的运用,形成了皮亚诺突出建筑入口的典型手法,并为人们提供了可伸展而又令人愉快的入口景观与流线。



代表作品:曼尼尔美术馆


植物还可以加入到建筑的内部环境中,从而为建筑内部静态的空间环境提供一个不断变化的装饰点,并为建筑注入活力和人文色彩。关于这个部分,既然赫尔佐格也说了,生态建筑不是简单的绿化,就不做详细说明了,有兴趣自己查阅资料,里里外外栽了不少树!


5

中国的乡土建筑实践

谈世界怎么能少得了说一说咱们大天朝。随着全球环境在日益恶化,必须考虑建造与环境相和谐的建筑,与此同时,在特殊地域应考虑利用当地的有利自然条件,建造经济的、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土建筑,生土建筑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它即是生态的又是本土的,因此认识并掌握我国传统生土建筑类型及技术,对研究建筑的生态化重要意义。更何况,据统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还住在土房子里。

1

毛寺生态小学



顺应所处的地形,学校所需的十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




教室的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而且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建造施工。




教室北侧嵌入台地,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减少冬季室内热损失。宽厚土坯墙、加入绝热层的屋面、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恶劣气候的能力,维护室内舒适性。同时,根据位置不同部分窗洞切角处理,提升自然采光效果。


冬季温度分析图(蓝线室外温度,黄线砖混建筑,红线生土建筑)

夏季温度分析图(蓝线室外温度,黄线砖混建筑,红线生土建筑)

新建教室的室内温度(红线)保持稳定状态,可谓冬暖夏凉。即便在严冬,无需任何燃料采暖,仍可达到舒适且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


2

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就是三原新兴塬上柏社村的地窖民居。其体现的传统建筑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地取材,冬暖夏凉,吃水井和渗水井。



6

掩土建筑的生态智慧

定义:


掩土建筑也称覆土建筑,是指全部或者部分被土质掩盖的建筑。掩土建筑与地下建筑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下建筑大多属于掩土建筑,但掩土建筑与地平面的关系更加多样化,外部形态也更加复杂。

优点分析: 


地下掩土建筑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建筑形式。人们对掩土建筑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能”。已有大量实例证明它比同类地面传统建筑可节约25%—80%的房屋用能。 


我们将掩土建筑两类类型进行分析:屋顶花园覆土类型和下沉空间掩土类型。


1

屋顶花园(覆土建筑)


代表案例:

a: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近竖立一座绿色屋顶的建筑,以容纳他们的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五层结构具有两个完全访问学生的屋顶绿化延伸的弧形部分。 在南洋艺术学院 ,景观和建筑之间的线是模糊的。 超出了这个绿色的屋顶设计的审美价值,这种设计节省了加热和冷却成本,并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灌溉。


b:加州科学院



加州科学院在屋顶绿化设计的令人惊叹的成就。 这种结构是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喜爱的TheCoolist。 加州科学院建筑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一个2.5英亩的绿色屋顶,覆盖当地的植物,作为一个为海湾地区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行事。 加州科学院设有天文馆,水族馆和人造雨林,所有的休息权在这个惊人的绿色屋顶的圆顶部分。


c: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在梨花女子大学,Perrault重建原始地形,将建筑引入“山丘”内部,用绿植覆盖建筑物,结合侧墙的被动保护系统,形成可持续生态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梨花大学教学楼节省了总能源成本的25%。


d:越南农场幼儿园



建筑师期望这座建筑能成为可持续学校的样本,快速的城市发展剥夺了儿童的绿地和游乐场,人与自然的关系脱裂。建筑共两层高,平面布局为结状形式,形成三个庭院操场的边界。屋顶种植了草坪和植物,创建一个额外的花园。屋顶两端往地面倾斜,提供抵达顶层和蔬菜园的通道,让儿童学习农业,恢复与自然的关系。


e:荷兰海牙台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



荷兰建筑师善于 “景观手法”的恰当使用 ,把建筑屋顶也当作一处屋顶公园来设计,于是有了”眼睛在思考”的概念。


整体建筑从外形看,最为显著的就是突出于草坡屋顶的圆锥体。该圆锥体高达40米,白天,玻璃外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计可以引入天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的天窗也能有助于形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走;入夜后,从外部看整个圆锥体则像一座灯塔放射光芒。


f:澳洲夯土墙覆土建筑



澳洲夯土墙建筑 230米的夯土墙蜿蜒在山丘边缘,沙丘下内含12户住宅单元,墙面厚度达到450毫米,具有极好的热工性能,确保位于亚热带气候的这些住宅内部空间自然凉爽。此外沙丘上还有一个金属亭子,当太阳远去,人们可以到地表上的亭子中纳凉。


2

下沉建筑空间(掩土建筑)



a:剑桥大学法学院--福斯特




法学院采取一系列主动和被动采光策略,尤其是图书馆内,自然采光引人注目。




图书馆占据最上面三个阶梯式楼层,可欣赏花园全景,而通高的中庭作为大楼的中心,将日光巧妙引入靠下的楼层。



嵌入地下的结构和外露的混凝土构架结合,赋予建筑很高的热质量,可随外部温度变化缓慢调整,再结合较高的保温值,便可通过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仅阶梯教室需要季节性制冷。先进的照明系统减少能源消耗,而热回收线圈与抽气装置连接,可回收废热。


b:维特拉会议中心



安藤忠雄在日本以外建造的第一个建筑。“我在一个会议上遇见他,立刻请他建造一座供冥想的建筑,这个想法在今天说来真是让人有点脸红。”雇主费尔鲍姆说,“我对此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但最终现实战胜了我,所以现在,最终建成的是一个会议中心。”




安藤运用了标志性的混凝土外观,而他对于自然的重视则体现在了建筑和樱桃园的融合之上,只有两层的建筑几乎沉于地下,而在楼顶上则植满树木。




安藤忠雄为了减小建筑物与环境的冲突,决定尽量降低建筑物的高度。从而避免了破坏水平地形的宁静感。建筑的一部分空间位于地下并且围绕着一个天井进行组织。这种实与空之间的相对关系,使得室内空间更加丰富有趣。



有三个构件形成了建筑物:第一个是与划分出底层庭院的墙相平行的矩形体块;第二个是与庭院成60度角的矩形体块;第三个打破两个直线形体的圆柱形构筑物,同时也形成了另一个空间。



推荐阅读:
重磅 | 官方公布:取消节能备案;消防、人防并入图审!!

腾讯的新总部大楼——全是黑科技!!

秒懂欧洲各种风格建筑,再也不怕一问三不知

收藏这25张图,搞懂工程建设项目全套流程!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