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四馆一中心”(科技馆、党史馆、档案馆、地方史志馆和老年活动中心)项目是我市重点公益基础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对丰富群众生活、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平顶山文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四馆一中心”方案征求公众意见,进行微信公众投票。
一、“四馆”(科技馆、党史馆、档案馆、地方史志馆)
“四馆”区位
本项目基地位于新城区西部,东距离新城区中心约3.5公里,距老城区中心约13公里。基地南邻龙翔大道,北侧、西侧为城市规划道路,西侧临靠自白龟湖绵延而来的城市公园。
方案一
山高水远 汝韵星光
方案采用科技馆独立设计,其它“三馆”—档案馆、方志馆和党史馆结合的设计思路。将科技馆置于用地南侧,其余三馆置于用地北侧,四馆共享城市公园。科技馆主入口朝向城市公园,其余三馆主入口朝向北侧城市道路,避免不同参观人流的相互干扰。四馆办公合并安置,主楼沿东西向展开,坐北朝南,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在城市空间上,四馆形体在不同角度均有饱满均衡的构图形式,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方案以高耸挺拔的、棱角分明的形体拟山,以舒展流畅、圆润细腻的形体喻水,两种形体曲直相依,和谐共处,共同营造出整体统一而又变化丰富的独特建筑形象;以饱满优美的圆台造型和细腻传神的表皮肌理比拟汝瓷神韵,代表平顶山古代科技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以完美的球体和极富未来感的表皮肌理展示平顶山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带领城市造就新的辉煌;圆台和圆球表面都采用双螺旋的立面划分,既可以形成流畅动感的视觉效果,同时以螺旋图案象征宇宙和生命的终极内涵,也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方案二
山石相依 古韵汝瓷
东侧“三馆”以竖向高层建筑体量形成“山”的意向,科技馆上部建筑形体以横向圆润的的造型形成“石”的意向,山与石被底部生态草坡串联在一起,形成“山石相依”的设计概念。科技馆和“三馆”的造型组合面向西侧城市公园呈现出打开的趋势,以怀抱的姿态同城市环境进行对话。生态草坡在建筑形态上起到联系科技馆和其他“三馆”作用,在功能上,其下部为三馆展厅及公共服务功能,其上部则为生态屋面,与西侧公园、南侧广场及周边道路以绿化、台阶、坡道等形式相连,以亲切的界面与城市环境进行对话,并形成自南侧广场至西侧公园的人行路径。
科技馆外立面肌理来源于如此汝瓷开片的纹理,并以穿孔铝板的形式形成建筑轻盈、朦胧的建筑体量。建筑以开放的姿态存在于城市之中,打造形成一组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厚、综合展现平顶山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公共建筑。
二、“一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一中心”区位
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未来大道以北,吉祥路以西,福泉路以南,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
方案一
方案源自于老年人对于中式传统空间氛围的追溯和期待,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基地地形变化,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活动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空间以及曲径通幽的园林小径。建筑以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做法,试图创造出轻盈、富有变化且充满现代感的中式立面效果。整体采用米黄色的色调,勾勒出温馨宜人的建筑氛围;局部点缀的木色则渲染了淳朴浓郁的园林气息。建筑造型提炼中式坡屋顶元素,以现代手法展现传统意蕴,整体风格精致、典雅,实现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表达出亲近老年人的文化性和时代感。
方案二
方案以展现新时代下老年人新的形象为设计出发点,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年活动中心。以弧形广场作为整个空间造型的核心,使基地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有机相连,与此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室外活动的空间体验。建筑从立面的开窗排布形式到建筑细节的肌理都采用相同的建筑语言和母题。建筑形体细节精细优美,建筑逻辑理性严整。通过简约的形体和细节对比,透射出博雅大气的建筑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