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闭馆半年的时间,北京文博交流馆已完成电增容及电缆更换和基本陈列改造,于1月19日重新对外开放。
1992年,北京文博交流馆在智化寺成立,旨在为北京地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古老的智化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为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是北京市内较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1961年,。
照明改造 让古建亮起来
电增容及电缆更换工程对智化寺古建的夜间照明条件进行了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夜间照明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为此,北京文博交流馆将充分利用该项成果,举办更多夜间博物馆活动。
改造增加了适度的灯光照明和数字技术应用,让观众能够看得到原本看不到的文物。比如,通过增加柔和的灯光,把典雅的佛造像和精美天花彩绘展现在观众眼前;比如,重新向观众开放钟楼、鼓楼,通过灯光透视的形式使得观众能看见二楼的智化寺铜钟,通过红外感应技术使得观众听见钟声。
突出“博物馆”概念
让“最大藏品”讲故事
陈列改造更加突出了“博物馆”概念,将智化寺文物本体作为博物馆的最大藏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形成了“智化寺钟鼓展”“智化寺历史沿革展”“藏殿文化艺术展”“智化寺京音乐文化展”“如来殿原状陈列展”“智化寺建筑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
这些展览回答了观众提出的许多问题,如智化寺为什么会是第一批“国保”?智化寺建筑特点有哪些?智化寺为何是做“下沉寺庙”?智化寺的房顶上为何是“黑顶子”?智化寺一共有多少座藻井,现都在哪儿?智化寺的京音乐,都有哪些乐器?智化寺音乐为什么叫京音乐?什么时候来智化寺,景色是最美的?……展览通过文物讲故事,以解读和图片对比等形式,让观众不仅“看到了”,而且“看懂了”文物,从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民的聪明智慧。可以说,是一次近十年来对智化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拓展空间 让观众更有的看
基本陈列改造工程,除拓展更多展览空间外,还丰富了展览内容,规范了讲解内容,不仅延长了观众看展的时间,也使得观众可以更全面、更舒适地参观。比如,由于考虑文物和观众的安全因素,此前智化寺万佛阁暂未对观众开放,但为满足观众的参观愿望,在一楼如来殿西侧增设了多媒体展示,让观众通过多媒体巡游的方式参观二楼万佛阁。此外,也参考了多年来观众的反馈,有一些极其精美的艺术品,如转轮藏、壁画等,无法仔细欣赏,也通过高清图片和多媒体放大后更清晰地展示给观众。
除了6个固定陈列展览外,还开辟了临时展厅,为将来各博物馆或民间收藏爱好者合作举办展览提供保障。这次首期在临时展厅推出的展览为“北京文博交流馆馆藏文物精品展”,部分馆藏文物精品首次“现身”。新辟的博物馆文化交流活动厅,更加突出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来观众可以在这里听到内容丰富的文化讲座,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更能够欣赏到不同种类的音乐,可谓一场视听盛宴。
优化服务 让智化寺活起来
此次改陈,增加了各种博物馆标识,方便了观众参观;在博物馆外开辟观众通道,确保观众安全;开设共享单车停放区,方便观众绿色出行。适度的灯光照明为开启博物馆之夜活动提供了保障,改善了博物馆参观环境。完善了语音导览、多媒体应用、电子储物柜、文创产品销售、共享充电等服务设施,博物馆的开放接待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改造工程坚持对文物本体最小干预的原则,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一方面保证了智化寺古建及文物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观众来到北京文博交流馆,有文物可看了、有音乐可听了,有风景可赏了。这也为古建类博物馆的展览改造、灯光照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每日10时、15时,将定时有智化寺京音乐展演。北京文博交流馆还将不定期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开放到晚上20时。